这充分证明了一点。
人的智慧是有限的。
人不可能什么都会。
一个人的主意也是有限的。
想推动社会更快的向前走,最好能够把整个社会的活性都给提高。
而不是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。
他能够做到的事情确实是有限的。
他既没能力发明出酱油醋、味精来,也没能力发明出钟表、蒸汽机之类的东西来。
他需要社会的力量。
而不是自己单打独斗。
不过目前他离自己能力的极限还差了很远。
目前看来,他至少有项本领需要快速提升。
他在金属方面的手工加工能力是可以提升很多的。
他希望自己手工加工的金属柱子可以像是机械加工的一般精准,达到生产手扶拖拉机那种程度就行了,不需要太美丽,允许它有一定的误差。
这是人的手所能够达到的程度。
为什么要这样子?
因为他知道他没有机床,而想手工把机床给制作的比较精密,难度极高。
先前他以为肯定有啥法子把钢材给加工的又直又圆。
结果进行了很多实验之后发现找不到。
最早的精密制造,只能全靠手。
这便是他的结论。
其实他对这个问题感到非常头痛。
后来又觉得,既然大家都在尝试掌握一些手艺,他也应该进行努力。
马林的车床,用于打眼不够精准,但是大部分时候还凑合着能用。
‘小树’等人现在正在生产木头车轮。
采用的就是先前马林的做法。
外面的轮圈是用几块木头拼成的,木头的外部边缘是比较标准的圆弧形,并且可以拼接在一起。
最里面有个用非常硬的木头做的支撑结构,二十多根辐条的一端都插在这个圆柱形木块里。
再下面还有一块圆柱形木头作为轴承,它的中间要掏个圆洞,车轴可以插入里面。
有了独轮车,那些远方来的人就不需要再以肩挑手扛的方式来搬运货物了。
想生产独轮车还有个原因。
那些看中了这里的家具的人,不愿意购买,因为路途遥远,携带不便。
如果他们能够有个独轮车,他们说不准就愿意买了。
经常有原始人从野外弄到一些好东西,然后带到这里来,希望能够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马林欢迎这种交换活动。
他对自己当前的生活也充满了担忧。
努力真的会带来快乐么?
他现在的努力程度真的足够么?
不管怎么思考,心里都缺少答案。
手上打磨的这么多钢材,除了生产刀具,还有什么用途?
有什么机械需要用到这么好的钢么?
这么打磨下去是不是种浪费?
不是。他迫切需要制造专门用于加工金属的机床。
那就是更为精密的车床、刨床、铣床、镗床,等等。
它们都有大量零部件。
此外马林还想起了一种东西。
自行车。
他想自己制作一个自行车。
用钢材制作骨架。
那么自行车有个难题,那就是转轴和轴承。
他或许需要自己手工生产转轴和轴承。
这个就有点难了。
要是他搞得定这个,他手工制作的车床在精密度上应该足以加工制作一些机械了。
那么自行车轮子的转轴和轴承应该怎么制作?
外面一个金属圈,用于支撑轮子上的辐条。
金属圈下面应该有个圆环状金属块,它负责衔接轮轴和外面的那个圈。
两个圈可以都相对于它转动。
似乎钢珠可以用于这个结构中。具体该怎么用?
他能够手工加工出这些钢珠么?
手工精确到这种程度,到底是个什么概念?
再考虑一下吧,有的画家可以画十几个钢珠摞在一起,外面用一个框框住,钢珠分为几层,画家能够把每一个钢珠的形状、大小、位置都给交待的一清二楚,所有这些钢珠都不出现差错。
换到手工上,意思就是马林能够徒手加工出球状钢珠来。
就跟画家徒手画圆、雕塑家徒手雕球一样。
这是种职业技能。
别的行业都要做那么好,为什么他不可以做到?
最初的工业美感可能体现在像他这样的徒手加工金属的人的手艺上。
这项本事是否值得练习?
考虑到日后的工作量多有繁重,他觉得需要练习。
于是他就每天忙活个不停。
要是他连标准的球都磨的出来,那么给钢锭开一个标准的圆洞只是小菜一碟。
他的车床因而也会非常标准。
大约他的手艺有没有真正的练成就体现在这一点。
他手工制作的圆柱状转轴,插入他手工打的眼里,转动起来,一点都不摇晃。
即使这转轴有一米多长,它的最顶端都不摇晃。
这样子就厉害了。
然后他可以手工打磨出一个标准的枪筒,它是实心的,然后用他方才制作出的车床在中间开出个标准的枪膛,这也不是很难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