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八十章 槐河渡梦
建安十六年三月廿三,许昌城外的槐河刚褪尽春寒,陈果腰间的“安民腰牌”忽然震得榫卯作响——嵌在牌面的槐米星子簌簌颤动,竟拼成北斗倒悬的形状。他捏碎掌心的嫩槐叶,汁液在青布衫上洇出蜿蜒的水痕——那是柳如烟新创的“槐河警讯”,叶汁流向对应河水流向,此刻竟直指下游的“槐米水寨”。
“主公,孙策部顺槐河而下,劫了咱们运往江东的‘耐涝麦种’!”张辽的“山阳义骑”踏碎河畔薄冰冲来,马鞅上系着的槐枝绳缠着半截浸了河水的粮船板——板上“陈记护农”的火漆印被水浸得发涨,却还粘着几颗泡开的槐米,“曼成(李典)率护农营在‘九孔槐桥’布防,他们用江东的‘楼船冲车’,可咱们的槐木水栅被火油烧了半段!”
案头的《江东水路志》被风翻开,陈果指尖划过地图上用槐花蜜标注的“槐河水道”——河道旁画着九棵连体老槐的图标,唯独到“槐根渡”处被水痕晕开,形成片模糊的水波纹。柳如烟抱着湿漉漉的药箱撞进门,医官服下摆滴着混着槐叶的河水——她刚从槐河救起个溺水的护粮卒,怀里还揣着个用油布裹着的竹筒,筒口封着的槐树皮上,歪扭刻着“槐河护粮图”。
“传我将令,”陈果拽下墙上的“槐河护农旗”——旗面用防水的槐树皮纸制成,绘着河水流向与槐林分布,边缘缀着的槐木片已被河水泡得发亮,“文远(张辽)率‘槐舟轻骑’走上游浅滩,用咱们藏在芦苇荡的‘槐木浮雷’——浮雷裹着柳医官配的‘腐木散’,贴紧敌船船底就能让木板溃烂。”他转头望向握着槐木船桨的徐晃,后者护腕银锁上凝着水珠,“公明(徐晃)带‘先登营’扮成渔商,推着载满槐米的竹筏,筏底夹层藏着曼成新制的‘沉舟沙’——等敌船靠近,就把混着铁砂的槐米倒进河道,卡住楼船龙骨。”
巳时初,九孔槐桥的槐枝在河风里摇晃。李典蹲在桥洞下的槐木栈道上,望着上游驶来的楼船——船首撞角裹着烧红的铁刃,却在触及河面时惊起大片雪白泡沫:护农士卒早在上游撒了槐米浆混着皂角的“阻船水”,此刻河水泛着绵密的泡沫,竟让楼船吃水变浅,撞角擦着桥洞石基划过,只蹭下几片槐树皮。他忽然想起陈果昨夜说的“以水治船”,转头对副将笑道:“把咱们泡在槐根下的‘槐木水雷’推下去——雷壳用老槐木挖成,漂在河面就是个普通槐果,撞上敌船就炸。”
敌阵忽然传来叫骂声。孙策的副将举着浸了河水的护农旗冲至船头,旗面绣着的槐河图标已被撕烂半幅:“陈果!你拿些烂木头充什么水神?当年李典在山阳——”话未说完,忽然被颗漂来的“槐木水雷”炸得踉跄。柳如烟早在桥头支起“槐木水车”——车轴用老槐树根雕成,轮辐缠着浸过桐油的槐枝,此刻随着河水转动,泼出的不是水,是混着碎槐叶的“迷眼浆”,糊在敌船楼橹上,竟让弓箭手看不清目标。
“还记得这水吗?”陈果忽然从桥洞的槐根间探出身——他穿着渔人的蓑衣,腰间别着用槐木刻的鱼符,符面凿着七道水波纹,“去年端午,你劫了咱们的‘河运赈粮’,却不知道粮船底板装的是柳医官泡的‘驱虫槐根’——今日这‘九孔槐浪’,可是咱们按《水经注》算好的辰时潮。”话音未落,张辽的“槐舟轻骑”已从侧方芦苇荡杀出,船头挂着的“槐叶灯笼”随波晃动,惊得敌船水手错认成河神灯,楼船航向竟偏了半丈。
敌船中央忽然传来异响。徐晃的“渔商竹筏”撞向楼船龙骨,筏子散架时滚出的不是货物,是装着“沉舟沙”的麻包——混着铁砂的槐米遇水下沉,竟在楼船底结成层硬壳。护腕银锁晃了晃,他望着敌船吃水线骤降,忽然想起李典说的“河沙能阻船,槐米能留根”,转头对士卒笑道:“把咱们缝在麻包里的‘槐河密信’扔进水里——信上用槐树皮汁写着‘降者分麦种,拒者喂河鱼’,当年曼成劝降水匪,用的就是这法子。”
柳如烟忽然拽了拽陈果的衣袖,指着河面乱军里的异动——几个流民少年抱着陶罐踩水而来,罐口封着的泥上印着九孔槐桥的图案。罐里装的是李典新制的“槐香水雷”:晒干的槐枝混着石灰装在陶罐里,砸中水面即散,石灰混着槐米浆形成白色烟幕,竟比江东的“蒙冲雾”更浓。她摸出个湿透的绢帕,上面画着简易的“槐河避船图”——是护农士卒用船桨在敌船绘的,帕角绣着九片小槐叶,“这是小钱临终前塞给我的,他说‘就算死,也要让后来人知道怎么躲楼船’。”
午时三刻,孙策军的楼船终于搁浅。陈果踩着混着槐米和河沙的河滩走进敌营,看见李典正蹲在槐木水栅旁,用青釭剑的钝刃撬起块泡胀的槐木板——板底刻着九道水波纹,每道纹旁刻着护农士卒的名字,“使君您瞧,”他掀开蓑衣,露出内里绣着的“槐河护种图”——用蓝色线绣着河道,两岸缀着麦种和槐米,“昨夜水战时,士卒们宁可被水冲走,也要护着这幅图——他们说,这是咱们给江东流民画的‘渡粮地图’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