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果跳下投石机,奔向裂隙,见现代灾民中有位老者,握着汉末流民递的槐木碗,碗里盛着槐米粥,“孩子,这粥……像极了俺们村当年逃荒时,老支书煮的槐米糊。”老者泪光里,汉末流民与现代灾民的身影渐渐重叠,化作同片麦田间劳作的百姓。
“主公,时空修复度在涨!”系统提示音响起,陈果却顾不上看,他望着两处百姓用麦种在裂隙两岸播下“时空麦田”——汉末槐木犁与现代铁犁交错,槐米浆和塑胶绳共同捆扎粮袋,竟在裂隙间织出片跨时空的护粮网。
孙策终于下船,踩着沾着麦种的滩涂,见李典正教现代灾民孩童用槐枝在河泥上画“渡粮图”,图里汉末坞堡与现代赈灾点连成线,“曼成,你这图……倒像俺江东水师的运粮图。”李典挠头笑:“使君说,不管啥时候,护粮的理都一样。”
柳如烟从裂隙回来,医官服沾着现代塑胶屑,怀里抱着本现代灾民递的《应急救灾手册》,“他们说这书里有‘跨区域赈灾协作’,跟咱们的‘槐河护农网’能接上!”她翻开书页,汉末文字与现代印刷体竟能互通,“看这页‘水利修复’,和《水经注》的‘河防策’能互补!”
陈果望着渐合的裂隙,时空麦田的芽苗已长成青株,跨时空的护粮队正忙着给青株搭防浪棚——汉末士卒用槐枝,现代灾民用电线杆,棚顶盖着槐树皮与防水布,竟严丝合缝。张辽牵着水牛从浅滩回来,牛背驮着现代灾民捐的压缩饼干,“使君,他们说这‘干粮’比咱的麦饼耐存,该学学怎么做。”
暮色漫过庐江坞堡,陈果与孙策并立坞墙,望着跨时空的麦田间,百姓们混用古今农具,收割着带着槐香的麦种。“伯符,你看,不管哪个时空,百姓要的都是安稳种地、吃饱饭。”陈果指着裂隙闭合处,麦种在两岸生根,“咱们该联手,把这跨时空的护粮网织大,让每个乱世、每个灾年的百姓,都能分到麦种,都能看见麦浪。”
孙策望着江面倒映的麦株,剑鞘在坞墙上磕出轻响,“陈果,若你真能让江东百姓也吃上这跨时空的麦种……”他忽然解下腰间江东水师令牌,令牌上刻着“渡粮”二字,“俺这‘楼船鬼兵’,往后就改叫‘跨时空护粮队’,你那‘槐河护农营’,可愿与俺并肩?”
陈果握住令牌,令牌上的“渡粮”二字与“安民腰牌”的槐米星子共鸣,裂隙彻底闭合,时空麦田化作星芒,融入“安民腰牌”。系统提示“时空修复度+30%”,但陈果知道,真正的修复,是两处百姓记住了彼此递出的粮袋、共享的防灾智慧,是汉末与现代,终于不再是平行的苦难,而是交织的希望。
当夜,庐江坞堡燃起跨时空的篝火,汉末士卒与现代灾民围坐,用槐枝烤着麦饼和压缩饼干,李典教现代孩子刻槐木鱼灯,柳如烟给老者讲“槐根治伤法”,张辽和现代退役军人探讨“古今水战阵”,孙策则捧着《应急救灾手册》,跟现代水利专家研究“楼船改粮船”。
陈果独坐坞墙,望着“安民腰牌”上稳定的槐米星图,忽有细碎光影汇聚成句诗:“槐河渡尽时空浪,麦种连起乱世春”。他知道,这才是真正的战阵——不以刀剑分胜负,而以麦种连时空,让每个时代的黎民,都能在同片麦香里,看见和平安稳的曙光。
第二日清晨,跨时空护粮队启程,江东楼船改的粮船载着跨时空麦种,驶向云梦泽深处,船帆用槐树皮与防水布缝成,绘着汉末坞堡与现代赈灾点的连络图。陈果与孙策立在船头,看着两岸新栽的槐苗与电杆并肩,听着汉末渔歌与现代赈灾广播交融,知道他们正驶向更多时空裂隙,去播撒更多跨越苦难的希望。
而九孔槐桥的残垣旁,柳如烟埋下个新的“时空陶罐”,罐里装着汉末麦种、现代压缩饼干、《水经注》残页与《应急救灾手册》,罐口封着跨时空百姓共同按下的手印——待来年槐花开时,这些种子与智慧,将随着槐河的潮水,流向更多需要拯救的时空,去续写属于黎民百姓的、永不熄灭的“渡梦长歌”。
(后续可继续拓展跨时空护粮队遭遇其他时空灾乱,如三国旱灾区与现代沙漠化地区重叠,或战乱时空与现代冲突区交汇,让陈果、柳如烟等借助古今智慧,联动更多三国人物,如诸葛亮的水利术与现代节水科技结合,关羽的护粮队与现代维和部队协作,持续织就跨时空护民网,深化“以麦种连希望,以协作止苦难”的主线,保持槐河、麦种、时空裂隙等元素贯穿,强化人物交流与历史人物情节联动,推动拯救多时空黎民、追求和平安稳的核心方向 )
喜欢三国伏生志请大家收藏:(www.akshuwu.com)三国伏生志爱看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