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内部事务妥善安置,京城局势逐渐稳定之后,多尔衮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大的目标——推进统一全国的进程。
这一日,朝堂之上,气氛庄严肃穆。多尔衮目光如炬,缓缓开口:
“诸位大臣,切不可忘记,闯贼李自成尚在人世,如今已逃亡至陕西。
此人一日不除,便始终是我大清的心腹大患,正所谓斩草不除根,春风吹又生,必须将其剿灭。”
他的话语掷地有声,在大殿内回荡。群臣听后,纷纷点头附和,一时间,赞同之声此起彼伏。
1644年10月,武英殿中,多尔衮郑重发布命令。
他任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,令其会同平西王吴三桂、平南王尚可喜等部,集结共计3万余精锐骑兵,从大同出发,经蒙古迂回进入陕西,全力攻打大顺军。
与此同时,多铎被任命为定国大将军,与定南王孔有德、靖南王耿仲明等部,率领2万余骑兵,南下进攻南明弘光政权。
这里所说的弘光政权,其建立有着特殊的背景。
明朝灭亡后,局势陷入混乱。当时,马士英担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,手中握有军队。
他联合江北四镇将领,凭借着自身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,拥立藩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。
朱由崧与崇祯皇帝朱由检乃是堂兄弟。
当得知崇祯帝上吊的噩耗后,这些明朝旧臣便拥立朱由崧为帝,由此建立了弘光政权。
而马士英因拥立之功,被升任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,一跃成为南明朝廷的首席大臣,位高权重。
此次进攻南明朝廷的将领,正是多尔衮的弟弟多铎。
多尔衮此番将兵力一分为二,一部分向西作战,一部分向南出击。这样的安排有着深刻的考量。
一方面,以满族人为主导,搭配明朝降将,是为了更好地监督明朝降将的一举一动,防止他们心怀异志;
另一方面,明朝降将熟悉大明疆域,让他们带路,能够使清军在作战过程中更加顺利,迅速推进。
……
此时,逃往陕西的李自成,手中兵马保守估计约有5万人马。
但李自成是在战败后慌忙撤退的,一路上毫无计划可言,秉持着走到哪算哪、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。
其作战也是时打时停,毫无章法。
他身边的谋士牛金星,虽有一定智谋,但即便诸葛亮复生,在此时的局势下,李自成想要夺得天下,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,毕竟他的好运似乎已经耗尽。
李自成一路逃亡,境遇十分凄惨,犹如丧家之犬。
不是遭到明军的袭击,就是被老百姓围攻。
原本投降他的明军将领,见其大势已去,纷纷反叛,转而投降了清军。
不仅如此,半路上他还遭到南明武装的袭击。就这样,李自成的兵力越来越少,逐渐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对象。
阿济格奉命追击李自成,他率领军队经过河北宣府(今张家口宣化区)、朔州,而后绕过大同,向榆林进军。
阿济格之所以选择绕开大同,是因为大同作为明朝的重要军事要塞,此时由大顺军将领驻守,城防坚固,不易攻克。
绕开此地,能够减少清军前进的阻力,迅速对李自成发起进攻。
毕竟,擒贼先擒王,只要打败了李自成,他手下的小喽啰自然都会投降。
榆林的大顺军守将王良智听闻清军来攻,吓得惊慌失措,屁滚尿流,直接弃城而逃。
清军几乎未费一兵一卒,便顺利占领了榆林。
接着,阿济格乘胜追击,又攻克了延安,随后对潼关形成了迂回包抄之势。
此时,李自成得知潼关告急。他深知潼关一旦被清军攻破,西安便无险可守,自己将陷入绝境。于是,他亲自率军前往救援。
顺治二年(1645年)正月,清军与大顺军在潼关展开了一场激战。
战场上,硝烟弥漫,喊杀声震天。
阿济格指挥清军利用红衣大炮,对着潼关城墙进行猛烈轰击。炮弹如雨点般落下,炸得城墙砖石横飞。
大顺军虽顽强抵抗,士兵们奋勇杀敌,但终因清军炮火太过猛烈,潼关城最终还是被攻破。
有一说一,清军已经把明军运用红衣大炮的技术学到了手,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巨大威力。
李自成见潼关已失,深知大势不妙,只能且战且退,最终率部撤离了西安,向河南、湖广方向转移。
阿济格占领西安后,本着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原则,没有给李自成喘息的机会,继续挥军追击。
大顺军在清军的穷追猛打下,节节败退,兵力越来越少,士气也越来越低落。
此时,大顺军军师牛金星向李自成出主意:“闯王,为今之计,唯有经商洛进入湖北,然后再进入湖南和江西,重新组织抗清力量,方可图日后东山再起。”
李自成思索片刻,点头同意了这个建议。
同年5月,李自成带领部队来到湖北九宫山一带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