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不知不觉来到了慈宁宫,说实话,他可以在群臣面前装镇定,但此刻他心中慌了一批,唯有祖母是他倾诉心里话的人。
“皇孙,奶奶知道你最近压力很大,有什么心里话,向奶奶说说。”孝庄太皇太后慈爱地望着康熙,轻声说道。
康熙恭恭敬敬地问安后坐了下来,缓缓开口,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:
“奶奶,想当初决意撤藩,本是为了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,孙儿也料到会有波折,
可实在没想到,吴三桂这一反,竟是这般惊天动地。
东南、西南那么多汉人将领纷纷响应,刹那间,战火纷飞,局势几近失控,孙儿感觉整个大清的江山都在摇晃……”
康熙一口气说个不停,孝庄太皇太后静静地听着,她知道皇孙需要把积压的情绪都宣泄出来。
待康熙说完,她才缓缓开口:“孙儿,一个人该经历的是逃不掉的,这是你从政以来最大的考验。
两强相遇勇者胜,开弓没有回头箭,你记住,吴三桂垂垂老矣,说句难听话,拖也能拖死他,孙儿不必担忧,尽人事,听天命吧!”
康熙若有所思,眉头渐渐舒展:“孙儿明白了!既然一时半会无法消灭吴三桂,那就和他来一个论持久战!
前线交给将领们,孙儿专心处理内政!”
孝庄太皇太后欣慰地点点头:“正是如此。稳住后方,才能有胜算。”
……
前线战事推进得十分艰难。谁能料到,吴三桂打着“反清复明”的旗号造反,这竟给了南明遗老遗少反叛的机会。
吴三桂裹挟半个中国掀起了这场惊天动乱。
咱们且说图海率军进攻陕西的情况。
图海是满洲正黄旗人,历太宗、世祖、圣祖三朝元老。
三藩之乱爆发后,康熙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,率领以八旗家奴为主的军队前往陕西平叛。
图海重点攻打王辅臣据守的平凉等地,旨在稳定西北战局,防止吴三桂与王辅臣的势力连成一片。
行军途中,图海听闻各地将领反叛,心急如焚。
他心里清楚,想要稳住局面,得先把陕西总督王辅臣争取过来。
王辅臣手握重兵,于是图海采取先易后难的战术,收拾四周的叛军叛将,以收降为主,打击为辅。
等缩小包围圈,占据关键位置后,平凉的王辅臣便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。
大帐内,图海和周培公看着地图研究作战计划。
“先生,咱们集中精力进攻王辅臣,你看如何?”图海转头征求周培公的意见。
此时周培公是图海的幕僚,深知王辅臣的态度对平叛至关重要。
“大将军,在下认为应该收降为主,威逼为辅。”周培公目光坚定地说道。
“啊!说说你的看法。”图海来了兴致。
“将军大人,王辅臣反叛并非铁了心与清廷为敌,更多是在乱世中摇摆不定,想为自己谋条出路。
臣下认为劝降王辅臣,既能削弱叛军力量,又能给其他反叛将领树立一个归降的榜样。”周培公侃侃而谈。
“先生所言甚有道理,就依先生之计。只是谁去劝降王辅臣呢?”图海皱眉问道。
“臣下愿意前往。”周培公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。
“好!先生此去多保重。”图海紧紧握住周培公的手叮嘱道。
“放心吧,凭在下不烂三寸之舌,定能说服王辅臣。”周培公自信满满地应道。
……
周培公来到平凉城下,孤身一人进了城。见到王辅臣后,他开门见山地说:
“王将军,我是为将军阁下着想。如今这天下看似乱得很,吴三桂闹得凶,但您仔细想想,
大清根基深厚,天下百姓刚过上几天安稳日子,真会跟着吴三桂造反吗?”
王辅臣皱着眉头,冷冷地回应:“哼,我看现在吴三桂势头正猛,大清能不能撑下去还不好说呢!”
周培公笑了笑,不慌不忙道:“将军,您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,应该比谁都清楚,
打仗靠的不只是一时的气势。吴三桂虽占了些地盘,但粮草、兵力能和朝廷比吗?
再说,皇上派我来,就是想告诉您,只要您愿意归降,之前的事既往不咎,官照做,爵照封!”
王辅臣眼神有些动摇:“可我已经反了,朝廷真能信我?”
周培公立刻拿出特赦令:“这是皇上的特赦令!皇上知道您也是一时无奈,
只要您迷途知返,皇上求之不得。您要是继续跟着吴三桂,最后失败了,可就真没回头路了。
但是现在归降,那就是大功一件,日后在朝廷里的地位,谁能比得上?”
见王辅臣还在犹豫,周培公语气加重:“王将军,清军兵临城下,别说猛攻,围困也能把将军拖垮……”
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,王辅臣终于选择了归降。
这消息一传出,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,不少原本摇摆不定的反叛将领,
看到王辅臣被赦免还能继续当官,也纷纷选择重新归降清朝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