距离第二次南巡过去整整十年,45岁的康熙帝,又开始了折腾,
啊,不对,是勤政南巡,开启了他人生中第三次下江南。
“苏杭,朕又要光临贵地!江南老百姓,看看我多么爱你们吧!”
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春,以康熙帝为首的南巡团出发了,随行的有孝惠章皇太后,她是顺治帝的第二任皇后,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。
别看老太太不受生前顺治的待见,毕竟身份在那里。她和康熙的生母共同被尊为皇太后。
需要注意一点,康熙的生母是康熙称帝后追封的,之前只是顺治帝的一个妃子,然而有份无福,康熙称帝两年后就噶了。
康熙带着皇太后出巡,就是表明自己以孝治天下,为老百姓树立孝敬老人的榜样。
随行的还有皇长子胤禔、皇三子胤祉、皇五子胤祺、皇七子胤佑、皇八子胤禩、皇十三子胤祥、皇十四子胤禵等。
卧靠!这不是一家子组团去江南旅游吗?费用谁出?
此外,还有一些大臣如李光地、于成龙等也随行,负责处理相关事务。
乖乖!这是一支由600余艘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,在运河上绵延二十余里。
这次南巡与以往不同的是,此次出巡的龙船上装载着工部新研制的测量仪器,船舱里堆满治理河道的图册。
玩笑归玩笑,这次出行主要目的还是治理水患问题。
……
故事正式开始,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春二月初三,康熙帝从北京出发,乘舟沿京杭大运河南下,途经河西务(码头)、杨柳青等地。
在河北沧州吴桥桑园镇停了下来,康熙指示直隶巡抚李光地等人治理漳河与滹沱河的合流问题,提出开通漳河故道引入运河或另开新河的方案。
经过这几次南巡,康熙成半个水利工程师了,治理河患的知识很丰富,让这些地方官,佩服的五体投地。
康熙要亲自下河道,做到掌握第一手材料,他沿着河岸仔细查看堤坝的修筑情况。
他深知,河道治理不仅关乎当下百姓的安危,更影响着国家长远的发展。哈哈,康熙的责任心确实远超其他帝王,创造康乾盛世,青史留名。
在视察过程中,他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,比如指示要加固堤坝、疏浚河道,合理调配水利资源等等。
“圣上,您日理万机还抽时间大老远来现场指导工作,让我等臣子惭愧啊!”地方官不停地拍马屁。
康熙帝亲临指导,让治河官员们感受到了皇帝对河道治理的重视,一个个加倍小心,生怕出纰漏。
二月二十三日,康熙帝决定减少扈从,因为他要弃大船乘小船,前往视察黄河以南的高家堰、归仁堤等处堤防。
二月二十八日,他视察完成回到清口,与皇太后的船队会合,继续南行。
三月初一,康熙帝再次视察高家堰、归仁堤等地,发现黄河水位高于洪泽湖,导致湖水无法排出,泛滥成灾。“怎么搞得,水患这么严重,必须马上解决,于成龙在吗?”
“臣候旨多时。”于成龙跪在河道上不敢抬头。
康熙用手笔划着说道:“成龙,把河底往下挖,这样可以使洪泽湖水顺利流入黄河,
如此可解决兴化、盐城等七州县的泛滥问题。”
“臣明白,马上带人去开浚下河通海之口。”于成龙诚惶诚恐领命而去。
在视察过程中,康熙帝利用洋人的水平仪测量水位,得到适时数据,然后现场研究方案,地方官员躬身而立,大气不敢出,生怕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丰富被皇上考住。
康熙有第二次治理中河的经验,这次他提出黄河走向稍微北移的方案,将黄河与淮河的水流分开,这一方案,对后来解决黄河河道被冲刷历害提供了参考。
康熙帝在南巡过程中,时刻关注民生问题。
三月初二,他发现江南受灾地区米价奇贵,百姓生活困难,于是下令截留漕粮二十万石,分别在受灾的七州县及邳州等地发放平价米。
他还减免了江苏、安徽等地的部分赋税,宽免了因公失误的官员。
除了公务,康熙忙里偷闲微服私访,在扬州街头,康熙帝品尝到了当地的特色美食,如狮子头、扬州炒饭等。
皇上驾到的消息惊动了地方官,当地官员为了讨好皇帝,召集了众多名厨,精心准备每一道菜肴。扬州美食也因皇帝的喜爱而名声更加远扬。
在南巡过程中,也发生了一些饶有趣味的事情。在苏州,康熙帝微服私访,行走在街头巷尾。
不知不觉来到了郊外,也许是花香味吸引了他。噫!他看到一位女子在河边浣纱,
女子身姿优雅,动作轻柔,落日余晖映照下,曼妙身姿与周围的美景融为一体,宛如一幅流动的画面
康熙帝从没看到过如此天然美女,不由心生爱怜,诗兴涌动,口诵一首诗:
翠影溪边映日长,
轻纱慢舞韵悠扬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