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关大院的日光灯管在头顶嗡嗡作响,高小林科长盯着《医疗设备采购申请表》上晕开的茶渍,钢笔尖悬在 "血压仪品牌选择" 栏迟迟落不下去。这张表在后勤处、财务科、分管领导办公室转了三个月,边角已经磨得像老马的旱烟袋,而表上 "拟采购品牌" 栏还空着,像张永远填不满的胃。
"高科长,这血压仪再不定下来," 医务室的张大夫推了推眼镜,镜片反光映出申请表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,"李局长上次体检说头晕,王主任的高血压药都换了三回了。" 她话音刚落,科员老马晃着旱烟袋进来,烟灰簌簌落在 "进口品牌参数对比表" 上:"要我说,就买村口王铁匠打的铜血压计,保准一百年不坏!"
正说着,采购科的老周抱着一摞文件冲进来,中山装第二颗纽扣摇摇欲坠:"高科长!领导们又有新指示!" 他抖开最新会议纪要,油墨未干的字迹在 "血压仪采购原则" 下新增了三条:1. 需体现中西结合理念 2. 品牌名称需朗朗上口 3. 价格不得超过去年茶叶采购预算。高小林看着这几条指示,突然想起小时候听过的《猴子掰玉米》—— 现在的审批流程,不就像那只永远拿不定主意的猴子?
新人小李戴着老花镜,正在比对二十个品牌的血压仪说明书,鼻尖几乎要贴到纸上:"科长,德国产的这款精准度达 0.1mmHg,但价格能买十头老黄牛;国产的虽然便宜,可说明书上印着 ' 仅供参考 '..." 他话没说完,实习人员小五突然从文件堆里探出头,手里举着个铁皮青蛙玩具:"要不买这个?按一下就能 ' 呱呱 ' 报血压!"
审批科的争论很快传到了局领导耳朵里。第二天,会议室里摆着七台不同品牌的血压仪,活像个小型医疗器械博览会。李局长亲自上阵测试,结果七台仪器测出七个血压值,最高的 180,最低的 80。陈永年股长举着放大镜研究说明书:"根据《医疗设备采购美学规范》,这台血压仪的外壳颜色不符合机关大楼主色调,建议淘汰!"
当血压仪的采购进入第四个月时,审批机突然闹起了脾气。它先是吐出带着焦糊味的申请表,接着开始随机盖章 —— 本该盖在 "同意" 栏的公章,莫名其妙出现在了 "备注" 栏的空白处。小五蹲在机器旁捣鼓半天,掏出个融化的保险丝:"科长,这机器可能是被血压仪的事儿急出 ' 高血压 ' 了!"
更荒诞的还在后头。为解决品牌之争,局里决定成立 "血压仪采购专家委员会",成员包括食堂大厨(负责测算采购经费能买多少斤五花肉)、门卫老张(负责评估仪器重量是否便于搬运)和文印室小王(负责审核说明书的字体排版)。老马看着委员会名单直乐:"照这标准,我家隔壁的老母鸡都能当评委,它每天下蛋可准时了!"
在委员会第 28 次会议上,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。当众人还在为 "进口品牌的英文标识是否影响老同志认读" 争论不休时,医务室突然传来消息:李局长因为长期焦虑血压仪采购,真的住进了医院。这个消息像颗炸弹,炸得会议室鸦雀无声。最后,高小林一拍桌子:"就买最便宜的那款!出了问题算我的!"
然而,等血压仪真正到货时,新的闹剧又上演了。供应商送来的是一台古董级水银血压计,说明书上的生产日期是 1970 年。陈永年举着放大镜惊呼:"这属于文物级医疗设备,必须走特殊审批流程!" 小五看着锈迹斑斑的血压计,小声嘀咕:"说不定比审批科的效率还高。"
就在大家焦头烂额时,审批机再次发出诡异的声响。这次它吐出的不是文件,而是一串歪歪扭扭的数字:140/90。老马盯着数字乐了:"瞧瞧,机器都替咱们测好血压了!" 高小林看着这串数字,突然想起民间故事里的《咕咚来了》—— 现在的他们,不就像那些被 "审批" 吓得团团转的小动物?
夕阳西下,机关大院的梧桐树影在地上摇曳成荒诞的图案。审批科的灯依旧亮着,小李在整理第 37 版的采购总结报告,老马用血压计的袖带绑住审批机散热口,说是 "给机器降压",小五则偷偷把血压仪的听诊器贴在审批机上:"听,它在说 ' 快让我退休吧 '!" 而高小林的搪瓷缸里,老鹰茶早已凉透,茶叶梗在水面漂浮,宛如那些永远也审批不完的荒诞故事。
当那台 1970 年产的古董血压计被郑重其事地送进医务室时,整个机关都沸腾了。张大夫戴着白手套,像捧着稀世珍宝般将它放在诊疗台上,金属外壳在日光灯下泛着诡异的青灰色,刻度盘上的汞柱仿佛凝固的时间。陈永年股长举着放大镜绕着血压计踱步,镜片反光扫过 "上海医疗器材厂制造" 的字样:"瞧瞧这工艺,这才是真正的国货精品!建议将其列为机关文化遗产,每天安排专人擦拭保养!"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