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辽南侧,八路军反攻东北部队南路军司令部。
灯光略有些昏暗的指挥室里,一身皮衣的陈司令正举着电报站在地图前,细细查看着面前地图,复盘着目前整体局势,思虑着后续的攻势。
此时的指挥部里,已经听不见刚刚战场上传来的隆隆炮声。
偌大房间里,除了不停回响的电台滴滴声外,便只有夜风吹动窗户纸的些许哒哒声。
突然间,随着门扉晃动,指挥室内涌进了一股凉风。
周参谋长推开指挥室房门走了进来,径直的走到了司令员身旁。
听到搭档的脚步声,南路军司令转过身来:“中毒的战士们都安置妥当了?”
周参谋长点了点头,语气略有些庆幸:“700多人已经全部入住了野战医院,幸好这几天咱们部队伤亡不大,野战医院的床位和医护都足够,也幸好咱们野战医院竟然有治疗芥子气的解毒剂,经过紧急处理后目前战士们身上疼痛已经减轻了很多。”
“算不上什么解毒剂。”司令员脸色沉重,声音也有些低沉。“根据张云同志的电报以及野战医院刘院长的介绍,芥子气是无法直接解毒的。目前医生所做的,不过是擦拭身上残余毒剂,中和已经侵入皮肤的部分毒性,降低毒气侵入对身体的创伤。
听刘院长说,这些战士紧急治疗之后,还要再去后方医院治疗休养至少两个月,且每日都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,救治成本很高。
如果一个月后战士们感觉良好,救治就算成功,以后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,但如果那时战士们仍然浑身难受,就可能已经出现器官衰竭,后续身体会虚弱痛苦一辈子。”
周参谋长闻言,愤恨道:“狗日的小鬼子,竟然敢大规模使用如此丧天良的毒气,早晚要受到报应。”
报应?
司令一个激灵。
两人颇有默契的同时转头看向了桌上的那份张司令“对等甚至超量报复”的电报,然后又同时幽幽叹了口气。
大规模使用芥子气这种反人类的武器,确实需要不小的心理建设。
根据后世记录,鬼子对华化学战贯穿了八年抗战的始终,地域遍及18个省,有准确记载的战例达2000多次。
(根据缴获的日军化学战记录与中方记录进行对比,同时期日方记录次数远超中国记录,有时甚至为中方记录的2-3倍。很可能是因为鬼子毒气猛烈,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受害者生还而无从查证。)
不过,在过往过程中,鬼子使用芥子气的时候并不算多,主要以喷嚏性的二苯氰胂(日军称“红1号”)最多,占已知战例的81%,致死性毒剂仅占19%,其中芥子气占11%。
这倒不是鬼子考虑人道因素或者对中国部队手下留情,而是鬼子发现二苯氰胂可以迅速使无防护士兵丧失战斗力(抗战初期,鬼子发现国府部队防毒面具无法防御二苯氰胂,而八路军部队、川军等甚至没有防毒面具),同时日本士兵的防毒面具又可以提供足够的防护。
此外,二苯氰胂在战场上有效时间短,通常在几十分钟以内就会因氧化失去毒性。
这些特点非常适合支援日军步兵的进攻,方便步兵部队攻占被毒倒中国部队守护的阵地。
相反,使用毒性大且作用时间长的芥子气,不仅成本更高,进攻操作更复杂,且会限制日军自己的行动。
因此一般情况下,鬼子多在撤退或者防御时使用芥子气,以阻挡中国部队的追击和进攻。
这也是之前八路军较少遇到芥子气的原因。
之前鬼子四路大军围攻独立支队驻地时,倒是专门携带了芥子气这样的毒剂,但当时独立支队负责防御阵地的部队均穿戴了全身防护服,并未遭受什么影响。
但由于全身防护服价格较贵、重量较大且侵占步兵野战负重,因此全球绝大部分正规部队是不携带全身防护服的,此次遭遇袭击的山东根据地部队便是如此。
如今,张云正在将至少40吨芥子气炮弹和100余吨其他各类毒气弹从沈阳方向送来,而前方包围圈里的绝大部分鬼子士兵应该也仅配置了防毒面具。
一旦这些炮弹打进去,只怕没有足够防护的鬼子阵地很快就会成为人间地狱。
这样的作战决心,确实不容易下达。
司令员略有些犹豫:“老家那里怎么说,如果大规模使用毒气弹,会不会引起什么不好的政治影响和国际观瞻?”
“老家之前对此也很犹豫,但经过讨论后,最终认可了张云同志的判断。”周参谋长凝重说道:“随着咱们拿下华北、东北,成为距离鬼子本土最近的心头大患,鬼子必然会不择手段发起反击。如果咱们不能提前打消鬼子继续使用毒气弹的念想,只怕后续真的会遭到鬼子更大规模的化学进攻。
相反,咱们只有展现出对等甚至更夸张的反击能力,才能震慑鬼子住鬼子,防止双方化学战不断升级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